菩提树
"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?"
在这首诗的下面,又有一行小字:"无一物中藏一物,有花有月有楼台。"
这几句佛家的偈语,和那一行批注似的小字,究竟在表达着父亲怎样的情感,秦风不得而知。但直觉却告诉她,这本日记,一定与菩提树叶,与那个神秘的女人有关。她连忙翻开了第一页,于是,她看到这样几句话:
"悄悄的你走了,
正如你悄悄的来。
你挥一挥衣袖,
秦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。徐志摩的诗!只不过把其中的"我"字都换成了"你"。这个"你"是谁呢?是那个"薇"吗?她又看了看日期:"1990年7月2日"。哦,十年之前的事了。这么说,那个"薇"早在十年前就离父亲而去了?父亲的这本日记,就是记载自己对她的相思之情?秦风忽然觉得没有勇气再看下去了。她一直在寻找现实,可是当现实一步步逼近的时候,她却突然有一种想逃避的冲动,与其说不敢面对,不如说不愿面对。笼罩在现实上面的迷雾虽然让她难受,但拨开迷雾后的现实,是不是会让她更难受呢?她真想一下子把本子合上,甚至,把它烧掉。可是,抬起头,她看到了父亲的遗像,一阵酸楚又涌上心头。"现实,总是要面对的。"咬咬牙,她又一页一页地翻下去。
翻着,翻着,秦风逐渐感到自己最初的想法有些偏差。首先,这不是一本日记,里面除了第一页外,都是一些古代的诗文,似乎父亲是在借古人之绝唱,发自己之幽思。其次,这些诗文中,抒发思念之情的并不多,大部分是人生的感悟和自己的信念。可是,凡是抒发思念之情的诗文,里面的调子几乎都是相同的。尤其是父亲得知自己生病后,这种思念之情愈加强烈。其中一页,父亲引用了曹组的《点绛唇》:
"云透斜阳,半楼红影明窗户。暮山无数,归雁愁还去。十里平芜,花远重重树。空凝伫。故人何处?可惜春将暮。"
还有一首欧阳修的《玉楼春》,表达得更为明显:
"别后不知君远近,触目凄凉多少闷。渐行渐远竟无书,水阔鱼沉何处问。夜深风竹敲秋韵,万叶千声皆是恨。故欹单枕梦中寻,梦又不成灯又烬。"
在这首词中,父亲把"渐行渐远渐无书"一句,改成了"渐行渐远竟无书",似乎在说明分别十年后,两人竟没有通过一封信。父亲根本不知道那人的下落。可是,"故人何处?可惜春将暮。"父亲是希望在有生之年,再见上她一面。这种愿望越到后来表现得越强烈。在本子的最后一页,父亲写下了李清照《闺思》中的一句话:"倚遍阑干,只是无情绪。人何处?连天衰草,望断归来路。"从日期上看,是父亲入院前一天写的,可能由于疼痛,笔迹有些颤抖。在这句话的后面,父亲又加上了苏轼《江城子》中的一句词:"不思量,自难忘。"
秦风慢慢合上本子,为自己斟了一杯茶。看了这么久,她需要安定一下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了。她大体上理清了事情的轮廓:父亲与一个人感情很深,这个人早在十年前就离他而去,音信全无,因此父亲的思念也就绵延至今。在最后的日子里,父亲渴望见上她一面,但苦于不知其下落,一直未能如愿。未能如愿?真的未能如愿吗?秦风想起了父亲临终时那欣慰的笑容,想起了那束神秘的鲜花,她几乎可以肯定,那个送花人,就是父亲一直思念的人,就是父亲渴盼见到的人,就是父亲不停呼唤的"小薇",就是菩提树叶的主人!只是,她是谁?她是怎样一个女人?她同父亲是怎样认识的?后来为什么又离开了父亲,走得那样干脆,以至音信皆无?她又是怎样知道父亲生病的消息的?难道,父亲不知道她的消息,她却在暗中一直关注着父亲吗?无数问题纠缠在一起,像一团乱糟糟的麻。秦风终于体会出李后主那句"剪不断,理还乱"的滋味了。而这一切一切问题中包含的答案,也许比问题本身还要另她畏惧。可是,现实总是要面对的,当这个只有二十岁的小姑娘,秉承父亲的教诲,用滴着血的心,一点点地探寻父亲留给她的,或许很残忍的现实时,她心中那份无助的凄楚和无奈的痛苦,对她将是怎样的折磨啊!秦风忽然想到,父亲把箱子的钥匙交给她,是否就是让她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呢?哦,父亲,你给我的,是怎样一份现实啊!她喝了一口茶,很苦,一如她苦涩的心。而那颗苦涩的心,刚刚做出了一个更苦涩的决定:明天,她要去医院找那名护士长,她一定要弄清,如此占据她父亲情感的,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。她再次打开本子,想了想,又从《唐诗三百首》中拿出了那片菩提树叶,夹在了本子中。
ydzbook.com
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