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部分金钱是善的根源(1)
金钱是万恶之源。这就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。那些有钱的人都是神经病,是骗子,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根源,或者是三者兼而有之。这些看法在我们家里根深蒂固,我那愤世嫉俗的父亲对此更是深信不疑,因此,在我的记忆里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显而易见,人类自从摆脱打猎和采集的生活之后,就开始一步步走向黑暗,走向毁灭。你越成功,就越沉迷于当时的教育和政治制度,你被洗脑的程度也就越深。经济上的成功,不但没有被看做是一种成就,反而被当做是坠入地狱的表现。再没有什么比自欺欺人、浪费时间去想钱更愚蠢的事情了。这样做无疑让你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显然,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影响我对金钱的认识,更不用说获得成功了。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学,但是,我没有可以请教的人。在我周围亲近的人里面,没有人试图翻越那座高墙,去争取财务自由。最糟糕的是,对于金钱,我没有一个清晰的、长期的方向,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财,也不知道该怎么赚钱。必须在不断尝试、不断失败中学习。我经常干些事倍功半的事儿,先前进两步,接着又后退三步。我的经历似乎不止一次验证了那些经常回荡在我耳边的教诲。
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很安于现状,他们几乎或者从来不去想,为什么日子会过成那个样子。但是,我就不是这样。我家里共有8个孩子,我排行老五,或许,这正是我不肯安于现状的原因。我竭尽全力去摆脱恐惧、愤世嫉俗和其他的消极情绪,我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。我经常琢磨,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,有的人要什么就有什么,而有的人却一辈子吃苦受穷,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难以满足?我小时候一直过着后一种生活,但是,我希望自己能过上前一种生活。也许父亲的话是对的,但是,我想自己找出答案之所在。
我以前一直认为,好好学习就是答案之所在。因此,在高中毕业之前的两年里,当我的同学都在运动或者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,我却把课余时间用来翻动油炸圈饼,这份工作能让我每小时赚1.5美元。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,受雇于人不是我的目标,但是,我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做些什么、应该怎么做。高中毕业之后,我学了木工,成了一名专门制作精制木质家具的工匠。起初,这一行是手工定做上等木质家具,后来就发展为大批量生产,以及福米卡家具塑料贴面(商标名称)。这样,我逐渐对这份工作失去了兴趣。
之后,我先后在家乡俄亥俄州的好几家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工作过,但最后都以辞职而告终。许多朋友对我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,他们对我冷嘲热讽。我究竟想干什么?为什么放弃人们趋之若鹜的工作不做呢?
那是因为,我注意到了更重要的事情。在我从事的每一份工作中,我都会拿着一个记事本,计算我的各项花费,以及此后20年里我的收入状况如何。即使我能够不断获得加薪,我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质的变化。无论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,我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过上我渴望的那种生活——即使按最乐观的情况来计算薪水的增加。就是在这些时候,我会想起父亲说过的那些话,“你这是在浪费时间……你不可能战胜那些制度,还是放弃吧……”,就像一支跑了调的歌不断在我耳畔回旋一样,父亲那些泼冷水的话也没完没了地回响在我耳边,挥之不去。那么,我还能做些什么呢?像父亲那样逃避社会、过隐士一样的生活?不,我已经欣喜地发现,自己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。我想过有钱人的生活。那时候,我下定决心,自己一定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:
1. 30岁以后成为一个百万富翁。
2. 周游世界。
3. 拥有两套房子,一套在美国,一套在海外。
4. 见到法拉·福西特(无论如何,当时毕竟是20世纪70年代)。
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大问题:尽管我知道自己有才能,但是,我感到很茫然,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。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。尽管如此,我还是不断地找工作,也不断尝试、不断犯错误,事业上不断取得进展。最后,我终于在自己就职的公司里获得了相当高的职位,这是通常只有大学生才能获得的职位。我曾经想上大学,但是,我总是马不停蹄地周游世界各地,因此,我根本抽不出时间在学校里学习4年。就在我的高中同学们骄傲地完成他们的“高等”教育的时候,我已经去过五十多个国家,足迹遍布几百座国际大都市。
不过,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,周游世界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,他们都积极进取,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获取成功。在这一过程中,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的鲜明对比:一种是乐观向上、争取成功,一种是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。
当别人问起我是哪所大学毕业的时候,我总是告诉他们(现在还是这样告诉别人),我毕业于挫折大学,获得了“成就”这个学位。的确,我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。
但是,我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依然不满意。在我的工作经历和我父亲一直试图向我灌输的那些观念之间,似乎有某种可怕的联系:你希望获得的成就的大小,完全取决于你个人能力的大小;一个人能对他人做出多大贡献,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认识。我开始意识到,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。在我父亲的思维方式(习惯性思维,而不是用大脑去分析)中,只有接受与储存(匮乏)的概念,完全是消极、被动的。他固执地认为一定想尽办法要保住“自己的所有”,而不是去为他人发现或者创造财富。我也是逐渐才意识到,原来还存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,那就是创造或者增加财富(富足/给予),这才是积极向上的。我想方设法来挖掘自己的潜力,发挥自己的才能,这样,我不但能创造更多的财富,自己也充满了活力。作为雇员为他人工作的时候,我不觉得自己在为他人做贡献,或者,不觉得这些贡献那么有意义、那么重要。回想起童年时代父亲理想中的“打猎、采集”似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,我意识到其问题在于,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中没有任何回报。也就是说,这种生活方式缺乏为他人做贡献的含义。如果把金钱当做惟一的目标,那么,赚钱的方法有成千上万种,人们将感到无所适从。事实上,金钱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,而不是最终目的。现在,我终于破解了父亲的误解,那就是,他把金钱当成了工作的最终目的。
ydz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