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文章
-
无相关信息
池翠低下头轻叹了一口气:“但愿如此。”
“妈妈,我要回家。”小弥轻声地在她耳边说。
“那今天就到此为止吧。”莫云久转过头,不再看小弥的眼睛,“如果有什么异常,随时都能来。”
池翠一句话都不说,紧紧拉着儿子的手,离开了眼科门诊室。医院的走廊里永远散发着一股消毒酒精的气味,她只觉得自己的鼻息中充满了这种味道,将把自己烧成一团灰烬。
(24)
清晨时分,依旧春寒料峭,苏醒刚从车上下来,就立刻竖起了衣领。旁边就是江边的公园,江风夹带着泥土的腥味,直扑到他的脸上。费了很长时间,他才找到了那个地址,一栋临江的楼房。
敲了很久,门才轻轻地打开,苏醒看到一个满头银丝的老人。老人个子不高,但体貌健康,双目有神,面容清癯,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鹤发童颜。
“请问你就是风老先生?”
“正是本人。”老人有浓重的方言口音。
苏醒好不容易才听懂了,他犹豫了一会儿说:“我想向您请教一件事。”
“请进来吧。”
说完,老人把他让进了房里。客厅布置得古色古香,让人恍若回到了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。苏醒在一把红木椅子上坐下,老人给他冲了一杯浓香四溢的茶。
“年轻人,你想问什么事,不妨直言。”
苏醒的嘴唇颤抖了一会儿,终于说出了四个字——“夜半笛声。”
老人眉毛扬了扬,停顿了片刻后问道:“为什么要问这个?”
“我叫苏醒,目前在为一家报社撰写一篇有关五十多年前‘夜半笛声’传说的纪实文章。我已经采访过很多人了,他们都指点我来找您老。”
“那不是传说,而是事实。”老人自己咂了一口茶,用那浓重的口音说,“年轻人,你能否告诉我,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?”
“因为,我也曾经是一个笛手。”
“中国竹笛?”
苏醒点点头:“是在一家民族乐团里。”
“所以你对当年夜半笛声的传说很感兴趣?”虽然老人年纪很大了,但思维却和年轻人一样敏捷。
“是的,如果那确实是事实的话,我想我有义务把历史的真相还原于公众。”
“年轻人,我很欣赏你的态度。好了,有什么问题就请问吧。”
苏醒突然感到自己有些紧张,尽管这个问题他事先早就准备好了。终于,他大着胆子问道:“风老先生,我听说您见过传说中的花衣笛手,这是真的吗?”
老人又扬起了眉毛,微微闭上眼睛,似乎陷入了遥远的回忆之中。他用茶杯的盖子在杯口不断地擦着,发出奇特的声音,然后轻轻地咂了一口茶水。他终于点了点头说:“是的,我曾经见过他,也就是传说中的花衣笛手。”
“能说说具体的情况吗?”苏醒一边说,一边已经拿出了笔记本,准备记录下来。
“说来话长了,那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,也就是西历1945年。那时候我还很年轻,至今回想起来,已经过去五十八年了,但一切都仿佛历历在目。”
然后,老人就用那浓重的南方口音,把五十八年前他亲身经历的所有一切,都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。
老人足足说了一个多小时,苏醒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,一直写到他手都麻木了。最后,老人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:“行了,我已经全都告诉你了。”
“非常感谢。”苏醒看着手中厚厚的一叠笔记,心想确实不虚此行,最后他又提了一个问题:“风老先生,还有一事请教。您老在当年见过那支神秘的笛子吗?”
“你是说那位神秘笛手的笛子?”老人眯起眼睛,又沉思了片刻之后说,“对,当年我确实与那支笛子有过一面之缘。”
“您老还记得那支笛子是什么样吗?”
老人又回想了一下,缓缓地说:“那是一支传统样式的中国竹笛,表面是棕黄色的,笛孔间镶嵌紫红色的丝线。笛子上没有留下制作者的落款和时间,惟有在笛子的最上端刻着两个行书汉字,那两个字是——”
“那两个字是什么?”苏醒有了种不祥的预感。
老人似乎一时记不起来了,他闭起眼睛想了很久,终于说出了那两个字:“小枝。”